其他
2020-2《十月·长篇小说》(选读①)∣钟求是:等待呼吸
等待呼吸
钟求是
第一部 莫斯科的子弹一
杜怡仍新鲜地记得,她和他的第一次相遇是在阿尔巴特街。当时已是午后,天仍冷着脸,像要下雪的样子。她在一家咖啡馆用过一杯饮料和一片面包,然后出来往东北那一头逛去。每次到红场附近放风散心,她都乐意在这条步行街走上一回。因为是周末,街上的人比平时闹了一些。她走过一家书店、两间小玩品店,遇到了普希金家门口的那座双人雕像。她给了普希金一眼,又给了那位叫娜塔丽亚的女人一眼,没有停住脚步。前边有音乐的声音,那是一位老头儿坐在一张木凳上演奏手风琴。他的脸上有一批皱纹,样子像是退休工人。再行一段路,见街边围了半圈人,靠近了看,里头站着一位拉小提琴的姑娘。她小小瘦瘦的,拉出来的琴声也有些单薄。好玩的是,地上的琴盒打开,里边躺着一条白毛宠物狗,耳朵跟着琴声一动一动。杜怡逗留一小会儿,催着自己往前逛。前边有三两家画廊,门面有点瘦,卖的都是油画。她选了一家进去,先冲女店主点点头,再去看墙上挂着的众多画框。画框有大有小,装着各种景色和人物,呈出惯有的苏联味道。杜怡看了一遍,目光停在一只小画框上。画框里有一朵金黄的向日葵探过一堵砖墙,砖墙上坐着一个展开天真笑容的小男孩,两只脚调皮地甩来甩去。是的,那两只脚在画面定格中,仍有甩来甩去的动感。杜怡满意了,转过脑袋问价格。女店主盯她一眼,似乎在心里对眼前的中国姑娘研究两秒钟,然后说了一个数字。这个数字比杜怡预料的要便宜,她没有还价。从画廊出来,杜怡胳肢夹窝里多出一朵向日葵和一位小男孩。这正是今天她上街的一种动力。宿舍的床墙上已空了很久,她一直想买一幅油画挂上。此刻这幅油画让杜怡的脚步有了小快乐,不远处就是街口了。这时路旁一堵长墙撞入她的目光。她慢一下身子,往长墙靠过去——每回逛这条街,她都会在此逗留一下。这长墙有点意思,据说前几年才竖起的,起先也许是让旅游者留言,后来不知怎么变为各种思想的投放地。因为内容无拘束、颜色无厘头,它成了著名的涂鸦墙,也成了阿尔巴特街上一处新亮点。杜怡踱着脚步,抬头巡看上面花花绿绿的内容。一堆放肆表达各种想法的俄文,中间偶尔夹着几句英语。也有一些即兴画作,譬如一位耸着肩膀的女郎、一个镰刀加锤子的图案、一头展开翅膀的双头鹰。有趣的是,在一片斑驳的色彩中,还出现了一句中文:我认为,卡尔·马克思已经不满意了!这句话是刚写上去的,字迹新鲜,红色的涂漆还淌下一些挂滴。杜怡侧一下脸,注意到旁边站着一位中国面孔的年轻眼镜男。他一手提着小漆桶一手捏着刷笔,眼睛认真盯着墙上的字,一副二分之一油漆工的样子。杜怡心里一乐,靠前一步说:“嘿,中国老乡。”眼镜男回应一眼,点点头,仍去看墙上的字。杜怡说:“你这是什么意思呀?”眼镜男说:“中国人看中国字,看不懂吗?”杜怡说:“我是说,干吗把马克思扯上关系?”眼镜男说:“我在想象马克思。现在的这里,肯定不是马克思原来想象的样子了。”杜怡“嘻嘻”一笑说:“你在想象马克思的想象,够狂放的!”眼镜男说:“你看看上面的这些话,才叫一个狂放。”杜怡细瞧那些粗瘦不一的一行行俄文,确实有些放浪:“克里姆林宫的声音像是在吵架!”“私有化放进保守改革计划里,就像刺猬和蛇杂交!”“我们为什么把让步一个接一个送到美国的脚边?”“波罗的海三国独立出去是对的!”“我想在社会主义下工作,在资本主义下生活!”“我今天排了三小时的队,终于买到一只水果罐头!”杜怡指一下手说:“我支持水果罐头这一句。”是呀,眼下的莫斯科啥食品都稀缺,到处排队还买不到什么,譬如到菜市场走一趟,买到的不是土豆就是卷心菜了。眼镜男说:“现在什么话都能喷了,以前可不敢。”杜怡起了玩心,说:“刷子能借我用一下吗?我也喷一句。”她放下画框,从眼镜男手里取了漆桶和刷笔,站到墙前一笔一画写下一句:在莫斯科,我学会三十种土豆烧法啦!看到最后写出的几个字,眼镜男笑了起来。他说:“三十种烧法,真行呀!来多久啦?留学妹吧?”杜怡说:“一年多,友谊大学。你呢?”眼镜男说:“我莫斯科大学的,来了也一年多。”杜怡点点头:“噢,原来是莫大学兄。”眼镜男说:“还涂一句什么吗?”杜怡说:“不啦,谢谢你的刷子!”交还了刷子,似乎没必要逗留了。杜怡捡起画框夹在腋下,继续往前行步。现在她要做的是再走一段路,然后坐地铁回学校。 经过加里宁大街时,她往红场方向看了一眼,几根戳向天空的塔尖清晰可见,仿佛直立的导弹守在那里。就在几天前,红场举行了纪念十月革命阅兵式。因为是放假日,她在寝室电视机前懒懒坐一会儿,看到了时针指向十点的大钟、红色列宁像、历史博物馆的两座小塔、圣巴索大教堂的洋葱头和古姆百货商场屋顶未化掉的一层薄雪,当然还有整齐行走的士兵方阵和导弹车阵。在她的印象里,中国1984年的天安门大阅兵比这次红场阅兵式要气派得多。一场阅兵式碰到经济不景气,就像一个人遇上寒冷空气,即使裹紧大衣也容易缩头缩脑。这么想着,杜怡真的紧了一下大衣。她抬头望一眼,天空越发灰白了,有些撑不住的意思。看来不能磨蹭了,她让自己加快脚步。不一会儿,眼睛里出现了一个醒目的M字母,这正是她要找的地铁口。她走进去站到扶梯上,趁着空闲将画框换到左边,右手伸进衣兜里找硬币。她不仅摸到一枚五分戈比,还抓到一片口香糖。她用硬币买了车票,嚼着口香糖走过长长通道,进入1号线大厅。站台上的人不少,但还算好,没有高峰时的拥挤。她瞧一眼手表,静了身子等着,这时腋下的画框被轻轻拽了一下,转头一看,竟是半小时前的眼镜男。她“咦”了一声说:“你怎么来了?”话一出口便自知问得不对,他是莫大的,与友大邻近,当然得坐这条1号线。眼镜男说:“半小时遇到两次,算是缘分哩。”杜怡点一下头说:“看来莫斯科还是不够大。”眼镜男说:“刚才在涂鸦墙,我的嘴巴还想说点儿中国话,一抬头你已经走了。”杜怡说:“今天总共没跟人说几句话,你已经是最多的一个啦。”这话让眼镜男笑了起来。车子进站,眼镜男伸手取过画框,引着杜怡进了车厢。下车的人也不少,两个人找到了位置。眼镜男将画框搁在腿上,看着上面的向日葵和小男孩说:“你是学美术的吗?”杜怡说:“学美术还会到街上买这种画儿?我是学俄语的,号称俄语文学。你呢?”眼镜男说:“经济系,学《资本论》的。”杜怡说:“怪不得去想象马克思的想象,你……什么大名?”眼镜男说:“我号称夏小松。”他伸出手指,在画框上方画出自己的名字。他的手看上去有结实的肌肉,不是纤瘦的那种。他又告诉说,自己去年秋天来莫斯科自费读研,花了一年学俄文,现在以研二的年龄屈居研一。杜怡心里说,都研二年龄了,老男人呀。眼镜男夏小松说:“那么你呢?”杜怡说了名字,又说自己更亏,在国内读过一年大学,到这里也补了一年俄文,眼下刚混上大一。想一想,她补充说:“你们莫大我认识几个人,譬如张汝娟。”夏小松说:“张汝娟我见过两面,好像是历史系一年级……我明白了,你们是同一批的公派生。”杜怡点点头,他们这一批公费生有五十人,一起到的莫斯科,然后撒到各个大学了。夏小松说:“才是大一……你看上去挺老练的。”杜怡说:“我看上去是不是有点老?”夏小松笑了说:“我是说看上去老练。”杜怡说:“如果在国内接着念,我该是大三了。”说过这些,算是彼此把自己做了介绍。两张嘴巴停顿一下,一时没找到新的话头。这时又一站台到了,车门打开走出去一些人,车厢随之空了不少。杜怡正觉得该说点儿什么,听见夏小松嘴里发出一声轻笑。杜怡问怎么啦。夏小松说:“你看对面大胡子男人。”杜怡目光溜向对面——刚才被站着的人挡住,现在畅通了——一位身穿呢子大衣的络腮胡男士严肃地坐着,手里拿着一瓶矿泉水,像是随时要喝上一口。杜怡说:“一个没表情的男人,有啥好笑的吗?”夏小松说:“你看他的鞋子。”杜怡这才发现胡子男人的两只皮鞋颜色不同,一只黑色一只棕色,这跟严肃的神态一搭配,的确有些滑稽。杜怡忍住笑,使劲嚼几下口香糖。夏小松低了声音问:“你说这是为什么?”杜怡说:“穿错了呗。”夏小松说:“这个回答过于简单,一个中年男人没事似的穿着两只不同的鞋子,得有个深度解释。”杜怡说:“那你的说法是?”夏小松说:“咱们猜猜看,反正闲着也是闲着。”杜怡想一想说:“也许是时尚,不对称的美嘛。”夏小松说:“也许是昨晚与夫人吵了一架,出门时心情不好丢了注意力。”杜怡说:“家里只有两双皮鞋,每双刚好坏了一只——是被老鼠咬坏的。”夏小松说:“某种强迫症患者,穿一样的鞋子很不痛快。”杜怡说:“购物的时候寄错了,又不让退换。”夏小松说:“这两只鞋有时候就是一个颜色,因为该先生是重度色盲。”这说法有想象力,杜怡“哧哧”笑出了声。对面的胡子男人有了警觉,目光直直地看过来,高声说了一句俄语,意思是你们讲一堆中国话,是说我吗?夏小松赶紧用俄语回答:“我们在讨论问题。”胡子男人说:“我看见你们在说我,我看见了。”夏小松说:“我们在讨论男人的胡子,以你为例。”胡子男人说:“我不高兴我被当作一个问题被别人讨论,在地铁车厢里。”夏小松说:“这位中国姑娘认为你胡子漂亮,她很固执。”胡子男人松了脸,看着杜怡说:“这是个有趣的情况,你为什么这样认为?”杜怡说:“你的胡子……布局很好,茂盛但不乱。”胡子男人满意地咧了咧嘴,从兜里摸出一块巧克力递给杜怡,杜怡不能表现得没礼貌,伸手接了过来。胡子男人又将矿泉水递给夏小松,夏小松犹豫一下也接了过来。为了回应对方的友谊,他拧开盖子使劲喝了一口,然后身子一抖嘴里喷出一团雾水,又抻直脖子送出一串咳嗽声——原来瓶子里装的是伏特加。胡子男人“咕咕咕”笑起来,杜怡愣一下也乐了,一边将酒瓶子夺过来还给胡子男人。夏小松喘着气,仍要张嘴讲话的样子。杜怡说:“你要说什么?”夏小松说:“我想起……马克思说过的一句话:唯有咳嗽无法掩饰。”杜怡说:“这时候还给咳嗽找依据呀!现在我明白了,这男人鞋子错乱不是别的原因,就因为他喝了酒。”夏小松委屈似的看看胡子男人,胡子男人友好地耸一耸肩。列车钻出地面停在莫斯科河的桥上站台。广播里响起声音,列宁山到了——与下一站Университет(大学)相比,从这个站口去莫大似乎还方便些。夏小松放下画框说声再见,站起身出了车门。杜怡回头望一眼窗外,没捉住他的背影,只看见一片河水和河水上方飘动的白色絮片。原来雪开始下了。杜怡把画框放在跟前,画面上多了几颗水粒,应该是夏小松刚才口中溅出的酒滴。她暗笑一声,掏出纸巾将水粒擦掉。对面的胡子男人时不时送过一眼来,他似乎不明白中国小伙子为什么撂下中国姑娘。杜怡不再理他。过一会儿,西南站也到了。杜怡下了车,坐长长的扶梯上到地面。一阵寒冷扑面而来,让她缩了缩身子。她抬一下头,几瓣雪花到了脸上。
二
以后几天,校园里攒了一层白雪。杜怡每日踩着白雪去上课。教学楼离宿舍楼也就几百米远,杜怡裹一件大衣在雪地里走上七八分钟便到了。进了教室,她会脱下大衣坐在靠边的座位上,一边等着老师一边跟周旁不同肤色的同学聊上几句。因为是走班制,教室里一般坐着二三十号人,这些同学出处甚广,大约一半苏联东欧一半亚非拉。同样的俄语,从一群嘴巴里讲出来是七腔八调的。坐在他们中间,杜怡常常觉得自己是《世界地图册》中的一页。这个学期由于刚刚入系,课程安排得有些紧,除了语音学和苏联文学,还有历史地理。地理老师是个豪迈的秃头胖子,喜欢用数字说事儿。有一次他把苏联十五个加盟共和国报了一遍,又在黑板上写出国土面积,然后走到一个坦桑尼亚学生跟前说:“苏联面积是贵国的二十三点七倍。”走到一个古巴同学跟前说:“是贵国的二百〇三点六倍。”又站到杜怡前面说:“中国地盘也不小,但也只有我们的百分之四十二点八。”这个时候,他看上去像个爱国的数学老师。历史老师是个漂亮女人,只是身上多了一些洋葱味儿。杜怡喜欢她说话的样子,但最好是站在两米之外。讲课途中,她会加入一些历史轶事,让课堂的气氛不太干巴。譬如她说沙皇尼古拉二世很有钱,当时存在欧洲各个银行有2万亿美元,十月革命胜利后尼古拉二世一家被枪决,本来应有十一具尸体,清点时只有九具,于是传说王储和小公主没有死;在以后的许多年里,西欧国家冒出好几个女人自称是死里逃生的公主,要求继承沙皇遗产。历史老师说:“她们都是假的。”历史老师又说:“假如这两万亿美元有一部分回到苏联,我们国家就能够摆脱眼下的经济困难。”讲授苏联文学的是一位有着忧郁表情的青年教师。他讲课基本不按教材走,各种内容相互穿插,一会儿黄金时代一会儿白银时代,一会儿《阿尔巴特街的儿女》一会儿《日瓦戈医生》。讲到《日瓦戈医生》时,青年教师忧郁的脸有了一点亮光。他介绍了该小说的身世,说这本书在苏联被封杀三十年,直到去年才公开出版,随后帕斯捷尔纳克的儿子去瑞典代领了诺贝尔文学奖。“认为这本书污蔑十月革命,那是不恰当的。”青年教师点评。“把一本书当作政治武器,就会发生许多无奈和丑陋。”青年教师补充说:“帕斯捷尔纳克长着一张挺帅的马脸,可他一辈子没有像马一样自由过。”这个比喻有点好玩,杜怡不明白的是,一张马脸为什么也可以帅?这按中国的说法是不成立的,但她没有举手跟老师讨论这个问题。每个上午和下午,杜怡就这样在教室里待上几个小时,听这几位老师讲苏联的各种事情。她不觉得自己是个认真的学生,老师讲得好听就多听一些,讲得不好听便恍惚一些,毕竟都是些关于他国的知识。她的目标不是做一个优等生——考试可以不要考得太好,有个四分便OK。傍晚下了课,她回寝室对付自己的肚子。同室是个匈牙利姑娘,饭菜吃不到一块儿,所以她的晚餐得一个人做。来这里一年多,尤其近二三个月,食品供应越来越苍白,她的口腹已被改造降级,不敢有超现实的欲望。通常的现实是,做一份土豆,再做一份卷心菜西红柿黄瓜组成的沙拉或菜汤。如果有一个鸡蛋出现,心中便按不住欢喜。主食是白面包或黑面包,偶尔也焖一小锅米饭。即使是这样,她的饭菜也能获得匈牙利姑娘的叫好。匈牙利姑娘名叫让娜,她说:“你们中国女人的手能很好帮助胃口。”又进一步表扬说:“你们中国政府也很好帮助了你们。”让娜后一句赞语指的是钱。每个月初,杜怡都能从中国使馆领到一笔八十美元的补助金——这是中国公派生独有的福利。这笔钱若买经济机票,能在莫斯科和北京之间飞一个来回,若在黑市换为卢布,能变成一个让人暗喜的数字。这种挺有力道的支援让匈牙利姑娘很是羡慕,她不知道的是,每次杜怡拿着钱包走进货架空空的商场,就恨不得把卢布塞到嘴里吞下去。杜怡和让娜吃着晚饭时,也会聊上几句各自的家乡。让娜来自匈牙利东南部的塞格德,那里盛产辣椒和腊肠,还有可以治胃病的温泉。杜怡的家在中国浙江南边一个县城,讲着一种叫温州话的方言,那里离海岸只有十多公里。杜怡告诉让娜:“中国也有许多吃辣椒的地方,不过我们那儿不吃,我们的菜以海鲜为主。”让娜说:“你说的是海鱼对吗?”杜怡说:“不光是鱼,还有很多海里的东西。”让娜说:“你可以说出来,我有兴趣听。”杜怡没法在俄语里找到那么多海鲜,只好用中文一溜儿报出:黄花鱼、墨鱼、鲳鱼、带鱼、龙头鱼、香螺、泥螺、牡蛎、花蚶、海瓜子、蛏子、虾蛄、海蜇、对虾、跳鱼、梭子蟹、海带、紫菜……这念白似的中国话使让娜有些发愣,她生长在内陆国家,无法去想象海鲜。她唯一能确认的,是在杜怡脸上看到了垂涎欲滴。杜怡往嘴里塞一块土豆,想起了爹妈和弟弟,想起了遥远的家中餐桌。她算了算,自己已经有四百多天没吃上爸妈做的饭菜了。这四百多天里,杜怡每个月给家里写一封信汇报平安,顺便也撒个娇叹声苦。过不多久,爸妈便会寄来安慰和教育。安慰是妈妈的,因为她是妇联干部;教育是老爸的,因为他是中学教师。信尾有时也会出现弟弟写的一行字,他还是初中生,字里有幼稚的调皮。但所有的安慰和教育和调皮加起来,也只是一堆纸上的东西,不能改善食物的单调,更不能改善日子的单调。当然啦,眼前这位匈牙利姑娘懂不了中国海鲜,也懂不了中国式心思的,杜怡想。 周六上午,杜怡睡了个小懒觉,睁开眼睛后,在被窝里做出决定,去莫大看看张汝娟。她和张汝娟初到莫斯科时,因为等待分配大学,一起在暂留营里待了十多天。后来俩人去了各自的大学就读,但由于校园离得近,隔些日子也走动一下。杜怡吃了点早餐面包,穿上大衣戴了帽子出门。从友大到莫大,只需要坐五分钟公交加两站地铁。这样的距离有串门的感觉,远近恰到好处。到达莫大已10点多,正是一天中开始开朗的时间。天气不错,阳光穿过薄云照在雪地上,大块头的教学楼看上去很精神。杜怡每次来莫大玩,都要对着这座著名的大楼认真看上两眼:一眼给主楼顶上的五角星,一眼给右边副楼顶上的温度盘。此时的五角星有些发亮,因为上面沾了白雪;温度针则指向零下七摄氏度。杜怡进入副楼找到历史系宿舍区,给管理员看过学生证,便坐电梯上楼。莫大宿舍楼太肥胖了,据说有五千多个房间,容易让人晕头转向。好在杜怡来过几次,能在脑子里找出张汝娟的房间号。不一会儿,眼睛里出现想要的房间号,她推门进去。张汝娟正坐在椅子上看书,抬头见了她,给出一个拥抱。杜怡说:“我就怕一推门,不见你的影子。”张汝娟说:“我可是安静的噢,不像你喜欢乱窜。”杜怡说:“我哪里是乱窜,我就是嘴巴闲得慌,想跟你说说话。”张汝娟将手中的书往旁边一丢,推一推眼镜说:“反正你一来,我就知道自己不用那么用功了。”杜怡嘻嘻一笑,卸下大衣帽子搁在对面床上,又将自己搁在张汝娟床上。她知道,这屋里的另一位是莫斯科人,到了周末便会回家。两个人的话题从气温开始,一路经过课程、食品、同室、同乡,聊得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。杜怡说:“在莫大的中国同乡有多少人了?”张汝娟说:“得有二三十人吧,没细算过。”杜怡说:“平常聚吗?”张汝娟说:“聚过两三次,但人总是不齐,大家也没太当回事。”杜怡说:“知道有一个叫夏小松的吗?”张汝娟说:“知道呀,经济系读研的,照过几回面……你跟他认识?”杜怡将一周前的俩人相遇简单说了说,又问:“你对他有啥点评?”张汝娟说:“没啥点评,跟他也算不上熟,不过我对他有个目击记。”杜怡说:“什么目击记?”张汝娟说:“有一天我在食堂排队买午餐,突然听见前边有争吵声,伸头一看,是那个夏小松和一位苏联同学在拌嘴,经济自由、奴役之路什么的,反正是一堆专业词儿。我想怎么把课堂上的争论搬到食堂里啦,正觉得有趣,只见那夏小松恼怒地一把揪住对方的衣领,那苏联学生也不示弱,双手攥住夏小松的衣襟,双方的样子像要打一架。呵呵,这种情况我是第一次见到哩。”杜怡说:“后来呢?”张汝娟说:“后来轮到买饭啦,他们撒了手去端盘子,又坐到一张桌子上边吃边聊,像是在和平谈判了。”杜怡说:“这夏小松有点好玩,有一股认真劲儿。”张汝娟说:“平常很少遇到,但就这么一个镜头我把他记住了。”杜怡说:“要不中午咱们多烧一个菜,把他叫过来一块儿吃。”张汝娟说:“你什么意思?不光自己蹭我的饭,还想拉来一张嘴巴呀。”杜怡说:“咱们再目击一下他嘛,三张嘴巴比两张嘴巴热闹。”看看时间差不多了,两个人开始合作弄饭,做了酱烧土豆块、西红柿炒鸡蛋和红菜汤,还找出几个憔悴的小苹果。接近尾声里,杜怡说:“可以了,赶紧把夏小松招过来吧。”张汝娟便去了。杜怡将碗盘筷叉摆好,又洗了一把脸,静下心等着。等了一会儿,又等了一会儿,张汝娟回来了,不过只有一人脚步声。抬头去看,她的身后果然没有别人,杜怡问:“怎么啦?”张汝娟做了个扫兴表情,说累了腿费了嘴,夏小松的房间倒是找着了,可他偏偏不在。杜怡说:“看来也是个不安分的人。”张汝娟说:“也许上街了也许去图书馆了,谁知道呢。”看来三个人的菜得由两张嘴对付了。张汝娟打开录音机,音乐响起。两个人坐在小桌前边吃边听,歌曲一首一首走过,来到了《莫斯科郊外的晚上》。张汝娟提示这首歌的背景地就是莫大这儿的列宁山。杜怡说那是50年代吧,50年代的苏联比现在景气,所以“夜色多么好,心儿多爽朗”。张汝娟说现在到列宁山观景台上拍婚纱照的人还是不少,土豆卷心菜也能支撑起幸福。两个人便笑,一边往嘴里多塞了一些菜。一组歌听完,用餐已毕。杜怡伸一个饭后的懒腰,问夏小松的房间号。张汝娟说:“你啥意思?”杜怡说:“我去找找他。”张汝娟说:“饭都吃完了还找他干吗?”杜怡说:“我得把吃饭找不到他这件事告诉他。”张汝娟挪一下嘴巴说:“我算明白了,你今天来我这儿的醉翁之意是见他。”杜怡说:“好吧,就算这是一个小小的阴谋。”张汝娟说:“我想知道阴谋的形成原因。”杜怡说:“我昨晚做了一个梦,梦见自己坐在地铁里,对面一个人穿着两只颜色的鞋。我定睛一看,那人原来是夏小松。”张汝娟说:“夏小松为什么要穿两只不同的鞋?”杜怡说:“不知道呀,所以我今天过来问问他。”张汝娟哧哧笑了,说:“你可真能扯!”杜怡说:“真的真的,我的梦是真的。”杜怡按张汝娟的指示来到经济系宿舍区,未费周折便找着夏小松的房间。夏小松仍然不在,屋里有一位苏联同学正在练一只哑铃。杜怡问夏小松哪儿去了,大约什么时候回来。哑铃男说:“这是今天第二位中国姑娘提这个问题了,我很抱歉无法解答。”杜怡说:“我能在这里等一会儿吗?”哑铃男做了个请的动作,另一只手继续哑铃的提拉。杜怡打量一下属于夏小松的床,被子未叠,三两本书从被窝里钻出一角。她不便去干扰床铺,就坐到小桌前。桌子上也有一摞俄文书,大都是经济理论方面的。书的旁边立着一只小相框,前后各有一张照片,一面是严肃的马克思,另一面是一位同样严肃的尖鼻子老头儿。哑铃男走过来说:“需要给你一杯饮料吗?”杜怡客气地表示不用,又没话找话地说:“你的这位同屋也练哑铃吗?”哑铃男说:“夏小松不饮酒不抽烟也不练哑铃,他是个爱好不多的人。”杜怡指着桌上的照片问:“这位尖鼻子的先生是谁?”哑铃男说:“哈耶克呀,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,新自由主义的扛旗人物。”杜怡说:“那为啥把他跟马克思放在一起?”哑铃男说:“一位创立社会主义,一位反对社会主义,夏小松喜欢看着他们两个人斗来斗去,这是他的爱好之一。”杜怡说:“这很有趣……但我认为夏小松会站在马克思一边。”哑铃男说:“你是对的!你对他为什么会了解?”杜怡用手指比一下说:“我对他的了解只有一点点,用中国话说只是皮毛。”哑铃男说:“中国话古怪,比我们格鲁吉亚语还古怪。”杜怡说:“你是格鲁吉亚人?”哑铃男做一个肯定表情,说:“格鲁吉亚人可以和中国人建立友谊,就像是我和夏小松。”杜怡说:“但你似乎反对他不饮酒不抽烟也不练哑铃。”哑铃男耸耸肩,咧嘴笑了。这么待了一会儿,杜怡觉得自己应该告辞。哑铃男说:“你有什么话,可以让我转告夏小松。”杜怡说:“我写一些字给他,用中国话说叫留言。”哑铃男点点头,走开又练起了哑铃。杜怡找出一张纸,写下几句话:夏小松,我今天到莫大找张汝娟玩,做了几样菜想让你过来一起吃,可惜你没有口福。又签下落款:一周前与你相遇两次的杜怡。 杜怡离开莫大时,心里有一点点空。她原路返回,先坐两站地铁,再去坐公交。到了站台,一辆公交车刚刚开走。她犹豫一下,决定步行回去。不知为啥,此时她愿意累一累腿脚,吸点冷爽空气。人行道上的薄雪已踩实了,稍稍有些滑。她不敢走快。走一会儿,见街边一家售货店前排着一长溜人儿,甩出去有一百多米。眼下日子里,排队是常事儿,但周末还坚持售货的不常见。她靠过去,问队尾一位老大妈卖什么东西。老大妈说还没开卖呢,听说是手套。杜怡对手套没有兴趣,转过身子往前走,走了数十米,听见背后传来急促的呼唤。回头一看,刚才那位老大妈小跑着近过来。杜怡赶紧回迎几步,问怎么啦。老大妈喘着气说:“请问您是……日本人还是朝鲜人?”杜怡说:“我是中国人。”老大妈“呀”了一声说:“中国姑娘也长这么漂亮……还有这大衣。”杜怡说:“大妈你想说什么?”老大妈说:“我小女儿也是您这样的年龄,马上要结婚了。我想送她一双手套和一件大衣,可我买不到好看的大衣……”杜怡说:“您想买我身上穿的这件大衣?”老大妈又高兴又腼腆地点头。杜怡说:“可我是中国南方人,特别怕冷,没有大衣过不了冬。”老大妈说:“您这是拒绝的意思吗?”杜怡说:“是的,我很抱歉!”兴奋从老大妈的脸上退去,她失意地摊一下手,嘴里咕噜一句什么,慢慢走回队伍。这一插曲有点逗人又有点硌人。去年来莫斯科,杜怡携了两件大衣,一件保暖些,一件优雅些。优雅的这一件灰呢料子,款样又好,平常舍不得上身,今天出门时取出穿上,当然不是为了给张汝娟看的,也不是为了给苏联老大妈看的。这么想着,她看见自己在心里也失意地摊一下手。一刻钟后,杜怡脸冒热气回到宿舍楼。进屋刚脱下大衣,让娜就从一本杂志里抬起脑袋说:“上午有人找你,一位中国小伙子。”杜怡说:“哪个系的?是不是又通知搞中国留学生什么联谊活动?”让娜说:“不对,是从莫斯科大学过来的。他说问了好几个人才问到我们这个寝室。”杜怡暗吃一惊,还没搭话又听见让娜说:“他一边等着一边跟我聊天,我让他知道了你的一些事情。”杜怡说:“然后呢?”让娜说:“然后他走了,因为我没法留他吃饭。”杜怡愣怔着说:“他就这样……走了?”让娜说:“他在纸上给你留了话。”杜怡赶紧往小桌上看,果然有一张折叠的白纸。拿到眼前翻开,上面写着两行字:杜怡好!想起你说过会三十种土豆烧法,就忍不住跑来了,可惜我没有口福。落款是夏小松。
三
杜怡知道,日子不一样了。没有心神动乱,没有不眠穿夜,恋爱就这样开始了。是的,就这样开始了,仿佛在莫斯科的这个初冬,一位叫缘分的人士戴着礼帽悄悄来访,将一个神秘消息通知了她,又将同一个神秘消息通知了他。不过在之后的日子里,杜怡和夏小松对恋爱的起步时间有过争议。争议指向三个时间点:一是阿尔巴特街上相遇的那一刻,二是两个人互赴对方大学留下纸条的那个中午,三是莫斯科河边会面的那个晚上。见到纸上留言的时候,杜怡就明白自己只需要等待,等待夏小松的敲门声。一天过去,两天过去,到第三天的傍晚,才等来宿舍管理员转达的一个电话号码。电话在一楼的管理室内,她跑下去打了,听筒里果然是夏小松的声音。夏小松说今天晚上见个面吧。杜怡很想问,为什么是今天晚上而不是昨天晚上前天晚上?但她忍住了没问。那天晚上,她与夏小松在列宁山地铁口不远的一间小咖啡馆碰面。坐在咖啡馆里,可以看到莫斯科河的水面沉默幽静,好像在悄然结冰。俩人喝过一杯咖啡后,去了河边探看究竟。借着岸边的灯光,可以看到水面上真的结了一层似有似无的玻璃。夏小松拣了一块石子贴着河面掷出去,石子跑了一小截路坠入河中。杜怡拿起一块更小的石子扔出去,石子在冰面上一路婀娜滑行,停在了挺远的地方。这是小石子对大石子的意外胜利,杜怡哈哈笑了起来。以后每回讲起那个河边的晚上,夏小松都会提到她的笑声。夏小松有一个略为夸张的比喻,说她的笑声在冷冽空气中轻盈透明,像一支冰棍把整个夜晚弄甜了。尽管这样,他并不认为那个晚上比阿尔巴特街的相遇更重要,或者比两个人的相互留言更有意思。杜怡则愿意把河边的见面作为交往的起点,而之前都是铺垫。她这么认定,是因为心里存了小心思——把俩人的相恋跟《莫斯科郊外的晚上》连在一起,容易抹上浪漫的底色。既然往浪漫上靠,那个晚上两个人当然还讲了一堆有趣的闲话。杜怡说:“夏小松你知道吗?我做了一个梦,梦见你穿着两只不同颜色的鞋。”夏小松说:“这个梦属于抄袭,没有想象力。”杜怡说:“但这个梦鼓励了我,让我去莫大找你。”夏小松说:“后来格鲁吉亚同学至少用了二十分钟向我传达你的来访,他说你不错。”杜怡问:“那你见到我的纸条,为什么不马上约我?”夏小松说:“我让自己淡定,不能猴急猴急的。”杜怡又问:“你淡定了一天,昨天该打我电话的。”夏小松说:“昨天我在等你的电话,我琢磨着你也许会不淡定。”杜怡说:“真复杂!夏小松你是个复杂的人吗?”夏小松说:“呵呵,我得谦虚地回答,我还在学习复杂。”杜怡说:“我喜欢简单,我不喜欢你学会复杂。”夏小松说:“这种话真嫩,只有大一学生才说得出来。”杜怡说:“我说过的,在国内连着读我应该大三啦。”然后两个人谈到以前的国内大学生活,谈到为什么要来苏联。杜怡的原因很单调,她说自己高考没考好,本想投奔英语的,一拐弯被丢到俄语专业。俄语就俄语,无所谓地学着,遇到一个公派机会,又无所谓地来了。杜怡点评:“顺着日子走,就不会那么累了。再说啦,除了吃的这一项,莫斯科也没啥不好。”夏小松的留学经过则有些绕。他的生长地是山西晋城,中国中部一个很有年头的城市,出产过女娲补天、愚公移山等神话故事。父母都是下岗工人,心情沾着灰尘,对生活的城市没有好感。儿子到北京上学后,他们的一个重要心愿就是儿子不要回去。夏小松在大四的时候考了托福,并已拿到美国一大学的半额奖学金,因指望不上父母的钱,还在等待一份更合适的全额奖学金。那段时间,电视上有许多这样那样的新闻,夏小松就整天守着看。有一天,屏幕上出现了苏联领导人访华的欢迎仪式。仪式有点特别,是在飞机降落的停机坪上举行的,虽然没有红地毯铺路,但仍然庄严有序。当镜头拉近时,夏小松看到了他微笑自得的脸和脑门上地图般的胎记。就是在那一刻,他心里一动,一个念头跳了出来。夏小松说:“我是个喜欢在课堂上争论的人,同学们说我拧巴,一遇到新的经济论点就会兴奋。大学几年我们读了马克思、恩格斯,也读了萨缪尔森、弗里德曼,然后哈耶克也在中国公开登场了,那段时间我读到了他的《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》中文版和《通往奴役之路》的部分英文章节。在我的脑子里,各种论点在不停地打架。”夏小松说:“把留学目标瞄向美国、加拿大,这是我们班同学的当然选择。那天坐在电视机前,我想我何不去莫斯科呢!跟着一堆人去美国,还不如掉个头去苏联,对经济学的争论而言,那儿应该更有现场感。”夏小松又说:“打定主意后,我提着劲儿向莫斯科几个大学去函申请。也许是老戈访华带来的福利,这回我比较幸运,出国手续一路没有卡壳,终于赶上了当年入学时间并拿到一些奖学金。到了这里才知道,我是中苏关系解冻后莫大经济系的第一个中国自费研究生。”在夏小松说着这段故事时,杜怡能感觉到对方语气中的温度。她想,这温度是由半份认真和半份激情凑成的。 恋爱的日子总是平常而又异样的。作为学生,他们不可能时常泡在咖啡馆里。时为冬天,他们也不可能时常闲步在寒冷河边。经过几次无序游击,两个人找到了约会的恰当地点:两个大学图书馆。每个周末下午,她去他的莫大,或者他来她的友大,两个人一起坐在图书馆里看书。待在图书馆的好处是安静而不孤独。一个阅读厅里,两边是排列的书架,中间坐着上百只身子,形成了冬日与我无关的气场。杜怡发现,夏小松看书时喜欢一只手托着腮帮子,另一只手则隔一会儿去翻书页,样子特别投入。如果她不轻语说点儿什么,他是不会主动出声的。但即使两个人许久不搭腔,杜怡仍然觉得心里是熨帖的,有一种一屋相守的踏实。这样的感觉挺好。有时看书看累了,杜怡就怂恿自己逗趣一下。她在一张纸上写几个字,在桌上推给夏小松:你很认真哟,先生。夏小松笑一下,在纸上写两个字:别闹。杜怡又在纸上写:你让眼睛休息一分钟,看看周围苏联美女。夏小松看了她一眼,写:东方美女比苏联美女好看。杜怡写:这是《资本论》上说的吗?夏小松不写了,伸出手在她脑袋上轻轻拍了拍。杜怡喜欢这种小调皮,也喜欢夏小松轻抚她的脑袋。在国内大学一年,她差点谈了恋爱。班里一位爱好排球的男生,时不时地出现在她身边,还冷不丁送她小礼品企图制造惊喜。她渐渐对他有了些好感,偶尔也拉上三两位女生去操场看他打球。有一次她正在球场边站着,他跳出来一个扣杀,球偏离路线砸在她脑袋上。她几乎被打蒙了,眼眶里渗出泪水,但她的疼痛和狼狈被他忽略了,他没有跑过来安抚一下。从那一刻起,她便中断了还没真正开始的情感发展。现在坐在夏小松的身旁,杜怡似乎才懂得了什么叫恋爱。原来恋爱可以相互不讲话,原来恋爱只需要一只手伸过来按在她的脑袋上,原来恋爱在一百个人中间也能悄悄生长。她想,我坐在这里看课程书,同时也是在练习恋爱课呢。在这样的心境中,图书馆的时间就不会缓慢。近了傍晚,俩人离开椅子回宿舍做饭。杜怡主厨,夏小松帮手,主力原材料依然是土豆西红柿卷心菜。杜怡因为有过夸口,就真的在土豆上花些心思,每次尽量换花样,煎、炸、炒、烤、焖、红烧、拌丝、椒盐、酱焖、搅泥、拔丝等等。这些土豆烧品有的好吃,有的不好吃。不好吃也没关系,夏小松说自己的嘴是山药蛋根据地,允许各种土豆进来打游击。吃过晚餐,两个人进入分手环节。如果在友大,杜怡就陪夏小松在校园里走一圈,然后送到公交站台。如果在莫大,夏小松则陪杜怡走一段不短的路到地铁口,再一起坐上两站,下车后也送到公交站台。公交站台成了两个人每次暂别的地方——以前杜怡老嫌公交车不准时,现在只恨公交车来得太快。有时杜怡不愿意晚饭后马上分开,就拖着夏小松去看电影。在莫大学生公寓旁边,有一家名为“立陶宛”的电影院,外观呈着旧色,霓虹灯招牌上的五个字母通常只亮着三个,但里头的阶梯观影厅还算气派,可坐七八百人。影片每周一换,不仅有苏联片子,偶尔还有美国和西欧国家的片子。据说也很有声势地上映过中国的《红高粱》,可那是两年前的事了。杜怡坐在观影厅的暗色中,总是喜欢握着夏小松的手。夏小松的手温暖且硬朗,她的手贴住他的手,有一种小鸟似的依偎感。在放映过程中,依偎的小鸟并不安静。当银幕上突然爆出血腥,小鸟会惊跳一下,使劲搂住手掌。当银幕上出现催泪情节,小鸟则变得弱弱的,在掌心里一拱一拱。有一回银幕上一对男女在海滩上相拥一起接吻,浪头一个接一个溅在他们身上,两只嘴巴一直不肯分开。这时阳光在摇晃,音乐配合地响起,镜头里游走着激动的气味。杜怡的手躺在夏小松手里一动不动,微微有些细汗。过一会儿,她的手指苏醒过来,用力穿过他的手指,扣在了一起。电影散场,两个人随着人流往外走。到了门口,一阵寒冷逼来,让杜怡后撤一步。此时最不需要的便是冷飕飕的空气了,她扯着夏小松的手退回休息厅。过了片刻看看无人,又退回到观影厅。大厅已熄了灯,暗淡安静,但空气中残留着电影的余味。两个人坐在角落座位上,似乎有点好玩又有点茫然。茫然了一会儿,夏小松的嘴巴明白过来,起了急去找杜怡的嘴巴。杜怡右手一抬挡住,眼睛看着夏小松。看了几秒钟,又看了几秒钟,她眼睛闭上了,右手耷拉下来。她的嘴巴立即被一团柔软的温暖堵住。这种经过情绪培养的接吻,味道真是不一样。很快,她有一种喘不出气的感觉,同时一股清凉包围过来,就像影片里的浪头打到身上。这一次,两条舌头纠缠了足足有一刻钟。 天气越来越冷了,莫大教学楼上的温度针指向零下二十摄氏度。杜怡没有嫌天气,嫌的是跟夏小松在一起的时间太少。挨到周末才见面,见了面钟点又溜得那么快,一不留神一个下午已过去,下午过去是晚饭,晚饭之后是分手。想一想就让人不高兴。这天星期六傍晚,两个人照例从莫大图书馆出来,回宿舍做了简单的晚饭。尽管一边吃一边扯话,也不能把一顿饭拖得太长。格鲁吉亚同学又在旁边练哑铃了,嘴巴里还发出“嘿嘿”的声音。杜怡努一努嘴,知道到了离开的时间。两个人穿上大衣出门。这么冷的天,校园里是没法溜达的。电影院中午先打探过了,放的是一部滥竽充数的老片。杜怡有些不甘,也只能让夏小松送自己回去。走一会儿进入地铁站厅,车子很快来了。因为是周末,又过了高峰时间,车厢里的人不算很多。两个人坐在长椅上,能看见对面玻璃里自己的影子。那两只影子挨在一起,在闪移的灯光中一晃一晃。夏小松突然说:“杜怡同学,你的样子有点郁闷噢。”杜怡做一个伤心的表情,说:“两站地马上到啦,一会儿你就丢下我了。”夏小松说:“我有个办法能让你的郁闷换上高兴。”杜怡说:“你说说看。”夏小松说:“我决定不丢下你了,咱们把今晚剩下的时间花在车厢里。”杜怡说:“什么意思呀?我……有点小恍惚。”夏小松说:“咱们今晚就待在地铁里,一直坐坐坐。”杜怡回一下神,明白了。她抬起手拍拍夏小松的肩膀,说:“夏小松同学,这个办法不错!”又咧嘴一笑说:“这么无聊的主意,咱们早该想出来了。”定好了想法,就得换一辆开往市内方向的地铁。到了下一站车门打开,两个人出来走到对面站台。不一会儿列车到了,两个人上了尾部车厢。这儿看上去比较宽松,似乎每个人都拥有座位。通亮的灯光中,不少人手里拿着书本,这让车厢在奔跑声里也显得安静。两个人在椅子上坐下,有点得意今天晚上灵机一动的主意,又想到接下来的自由时间,禁不住快活起来。杜怡说:“这儿比图书馆好,因为可以说话。这儿也比咖啡厅好,因为不用付账。”夏小松说:“跟电影院比呢?”杜怡说:“至少能打个平手。”夏小松说:“平不了手吧?电影院里嘴巴可以任性,想干什么就干什么。”杜怡说:“在这里你的眼睛可以任性呀,一会儿看看苏联美女一会儿看看中国美女。” 夏小松呵呵笑起来。车子稳定行驶着,广播里隔一会儿报一个站名,列宁山站、伏龙芝站、文化公园站。杜怡说:“说点儿什么吧,最好关于中国的事。”夏小松说:“中国的事从咱们嘴里出来,都变成回忆了。”杜怡说:“我爱听你的回忆,譬如你的中国大学、你的初恋。”夏小松说:“我的初恋不是跟你汇报过嘛,没啥情节可挖了。”夏小松的初恋有点奇葩,大三时他上体育课撕伤肌肉,住了半个月校医院,其间遇到隔壁病房的一位社会学系女生。她正处在阑尾炎术后恢复期,但同时也可能处于寂寞中的发情期,主动向夏小松热烈示爱。两个人在病房和休息区相伴十多天,说了一大筐话。可出院后,夏小松再也见不到这位女生了。过了不少日子,他才打听到她的踪迹,原来出国留学了,去的是美国。夏小松曾和杜怡探讨,问这一段算不算初恋?杜怡说,只要你动了感情就算。夏小松使劲打捞回忆,仍弄不懂自己当时有没有真的动了感情。杜怡说:“你后来想去美国读书,是不是想追随她?”夏小松说:“应该不是,如果有那个动力,就不会脑子一跳投奔莫斯科了。”现在,这段往事仿佛一盘小点心,仍是杜怡愿意放到嘴里嚼一嚼的。杜怡说:“我就不问那位女生到底长得咋样了,估计她没有我漂亮。”夏小松说:“杜怡同学,你真自信。”杜怡说:“可我有一个问题,如果你去成了美国,会找她续上医院里的爱情吗?”夏小松说:“啥叫医院里的爱情?好像爱情上面沾着许多病菌。”杜怡说:“不许你打岔……你会不会使劲找她?会不会呀?”夏小松说:“你的问题不好回答,我得想想。”杜怡说:“给你一分钟时间。”夏小松说:“不用一分钟了,我的回答是会!”杜怡说:“你真会去找她呀?看来你当初还是动了感情。”夏小松说:“然后我跟她说,你在苏联有一个敌人,她正在想法打败你。”杜怡说:“可你那会儿不可能认识我。”夏小松说:“上天会安排咱们俩认识的。”杜怡说:“只要咱们俩认识了我就有信心打败她。”夏小松说:“打败别人应该是一种不错的感觉。”杜怡说:“当然啦,一定比吃上一顿大餐还舒坦。”夏小松说:“可惜你没法享受这种舒坦了。”杜怡说:“为什么?”夏小松说:“因为你压根儿没有敌人,你的美国敌人其实是虚构的。说真的,我都忘了她的脸。”杜怡说:“不能吧夏小松同学,你的记忆力怎么可以这样差呢?!”夏小松用手摸摸杜怡脑袋,乐一下脸。杜怡说:“不过刚才你说到上天安排咱们认识,这句话还是让我舒坦。”夏小松说:“呵呵,上天这东西也是虚构的。”杜怡说:“上天才不是虚构的呢,只是暂时有点远而已。哪一天我信了佛,上天就是佛,我信了基督,上天就是上帝。”夏小松说:“要这么说,上天更可能是马克思。”杜怡说:“为什么?”夏小松说:“因为是马克思怂恿我来莫斯科的。”杜怡眨一下眼,嘻嘻笑了。这么说笑着,车子已过了列宁图书馆站、卢比扬卡站。再往前就蹿到东北郊外了,两个人决定在共青团站掉头返回。到了共青团站,两个人下来。这里的大厅布满金黄,漂亮富丽,差不多是一座宫殿。俩人之前很少到这边来,来了也是匆匆一过,现在用休闲的眼睛打量,觉得这个站台还真是气派。俩人抬头看浮雕,在一只五角星中间找到四个字母“CCCP”。以前的苏联,确实气壮如牛呀。不一会儿,返程列车进站,两个人上去。夏小松回味着说:“看来咱们泡地铁呀,不一定老在车厢里待着,拣一些站台看看也挺好。”杜怡接过去说:“好呀,我现在就想看一个站台。”夏小松问:“哪个站台?”杜怡说:“革命广场。”夏小松说:“告诉我为什么。”杜怡说:“很快要考试了,我得去摸摸那狗鼻子。”这么一说,夏小松“哈”了一声。在革命广场站有许多组青铜塑像,其中一组是一位战士伴着一条狼狗,据说摸一摸狗鼻子能带来幸运,助考试过关。车子很快抵达猎人商行站,俩人下来找了找,顺着指示箭头穿过一段行人通道,便到了3号线的革命广场站。这里的装饰又是另一种风格。在站台与廊厅之间的门洞口,立着士兵、工人、农民、游击队员、水手、空军飞行员、抱着婴儿的父亲、抱着公鸡的母亲等众多塑像,构成了反法西斯战争的主题。一模一样的士兵与狗塑像共有四座,杜怡拉着夏小松走近其中一座。眼前的士兵一手搂枪一手抚狗,专注地盯着前方,那条狼狗也是一脸认真的样子,只是鼻子部位被千万只手摸得锃亮,露出了黄铜色。杜怡说我先摸,就闭上眼睛一边攒着心愿一边将手伸向狗的鼻子,快要碰到的时候,突然听到一声犬吠,手尖被一张嘴咬了一口。她惊叫一声睁开眼睛,见夏小松咧嘴坏笑。她气了说:“你这条狼狗,一口把我分数咬掉了一分。”夏小松说:“你想考几分?”杜怡说:“本来也就要四分,现在只有三分了。”夏小松说:“你得想着五分,再来一次。”杜怡退后几步又闭上眼睛。这次她往前走时偷了一些眼光,并快速伸出两只手:一只手摸向狗鼻子,另一只手奔袭旁边的夏小松鼻子。当两只鼻子控制在手里时,她哈哈大笑起来。 下一个周六晚上,夏小松、杜怡从校园出来又上了地铁,不过这一回俩人都携了书包。杜怡带的是一本《苏联文学作品选》,这是考试用的参阅书。夏小松书包里则放了《资本论》俄文版和《通往奴役之路》中文版,近日他在积攒资料,准备写一篇有点厮杀味道的论文,题目暂定《当代苏联语境中的马克思和哈耶克论点比较》。为了找哈耶克这本书,他在图书馆搜索了小半天,结果俄文版扑了空,却意外借到中国商务印书馆1962年出版的中文译本。夏小松对杜怡说了一个比喻,虽然哈耶克还活着而马克思已去世一百多年,但他们都像是武林顶尖高手,凭着各自的武功秘籍,可以隔空比试招法的。他相信马克思功力深厚,能够击败现已年过九十的哈耶克。俩人进的还是尾部车厢。车厢内依然温暖安定,挺适合阅读。他们找了座位坐下,掏出书静看。看书似乎让时间变快了,车站一个一个过去。在此过程中,杜怡身子渐渐歪向夏小松,靠在了他肩膀上。又过一会儿,杜怡放下书脑袋动来动去,好像想到了什么。夏小松说:“杜怡同学,别这样不安分。”杜怡说:“车厢不是图书馆,可以说说话的。”夏小松说:“你要说什么?”杜怡笑嘻嘻地说:“我想起咱们第一次相遇那天,你在车厢里把伏特加当饮料喝,结果喷了一串咳嗽。”夏小松说:“你脑子够飘的,想到那儿了。”杜怡说:“当时你挺逗儿,说马克思有一句话,唯有咳嗽无法掩饰。”夏小松说:“这句话现在应该修正,原话是:唯有爱情和咳嗽无法掩饰。”杜怡说:“又加上爱情啦,这句话所有权是夏小松的吧?”夏小松说:“还真是马克思的。”杜怡说:“呵呵,我就想抓你一个谎言现行,请夏小松同学拿着《资本论》指给我看。”夏小松合上手中的《资本论》,说:“这句话不在《资本论》里,是苏联教授在课堂上引用的马克思语录。”他正一下身子,用苏联教授的嗓子说了一遍俄语“唯有爱情和咳嗽无法掩饰”。杜怡笑了说:“我一直以为马克思很严肃的,想不到他还能说这种俏皮话。”夏小松说:“你对马克思知道得太少了,怎么跟你说呢……他年轻时曾是个所谓的问题青年,乱花钱,爱喝酒,好打斗,有一次因为夜间饮酒放狂被学校关了禁闭,又有一次因为纠纷与人比剑决斗,呵呵,反正不驯得很。他还是个文艺青年,写过不少诗,但又时常蓬头乱发,衣服扣子老是扣错。”杜怡稀奇地说:“你说的这是马克思?”夏小松说:“我说的这些逸事一点儿不损害马克思,反而让他像一个好玩的小伙子一样真实。只有真实,才能让马克思的强大变得可靠。”杜怡说:“这种话没错儿……说下去。”夏小松说:“同时呢,马克思又被称为真正的思想工厂。他一生写的著作和论文达一千九百七十四种,和这个吓人数字相伴一起的是各种疾病和深度贫穷。”杜怡说:“嗯,这是我听过的马克思。”夏小松说:“稍微往深里刨一刨,你就知道马克思不是个严肃的符号,他是个有趣的人。即使《资本论》这样的书,不仅有严密的逻辑,还经常能读出文学的味道。”他拍拍手中的书:“啥时候你耳朵饿了,我读给你听。” 车子到猎人商行站,俩人下来转2号线。这次他们选择了往西方向,计划坐几站后再转5号线绕回来。过不多时,广播响起“马雅可夫斯基站”的提示。杜怡说咱们下去溜一下吧,这个站好玩。夏小松没有反对。列车进了站,俩人下到候车大厅。该大厅最大的特色是墙柱式结构,一眼望去,能觉出王子般的前卫大气。大厅两边,是一座座镇定的大理石拱门,拱门们排成了左右两列长队。天花板上是飞碟似的圆形围灯,灯光照向顶部,那里有好看的马赛克壁画。不过此时,夺走目光的是大厅中间的一位小伙子。他站在圆形灯下,侧了头认真拉着一把小提琴,跟前围了一些候车者——在地铁行人通道里,这种艺术演奏是常见的,出现于站台大厅倒有点稀罕,因为两边不时有列车停靠又出发,不容易聚集人们的注意力。夏小松、杜怡凑过去,见小伙子下巴瘦尖、眼睛微闭,神情有点忧伤,奏出的琴声悠扬好听,但也有点忧伤。杜怡说:“这拉琴男不是失恋就是失业。”夏小松沉吟一下说:“正好,我借用一下他的琴声。”杜怡说:“什么意思?”夏小松说:“配乐朗读……我读一段《资本论》!”夏小松没有犹豫,掏出书本走到离小提琴一米远的地方。小伙子弹开睫毛看一眼夏小松,手中的琴声没有停下。夏小松站定了,翻开书本捧在眼前,橘黄的灯光正好打在他身上。他用俄语开始朗读: 原来的货币所有者成了资本家,昂首前行;劳动力所有者成了他的工人,尾随于后。一个笑容满面,雄心勃勃;一个战战兢兢,畏缩不前,像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,只有一个前途——让人家来鞣。……于是,属于前一种类型的人蓄积财富,后一种类型的人则是除了自己的皮以外,没有其他的可以赎卖的东西。结局:无论怎样劳动,仍只有拿自己本身来出卖的大多数人的贫,和老早就不劳动但财富仍不停增加的少数人的富,就成为自有原罪以来的现象了。 伴着朗读声,夏小松的脸也变得忧郁起来,仿佛他脑子里出现了一百多年前不好的社会景象。他翻动书本,找到新的句子,然后让自己的声音在琴声中继续: 资本家害怕没有利润和利润太少,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。一旦有适当的利润,资本家就胆大起来。如果有10%的利润,他就保证到处被使用;有20%的利润,他就活跃起来;有50%的利润,他就铤而走险;为了100%的利润,他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;有300%的利润,他就敢犯任何罪行,甚至冒绞首的危险……作为资本家,他只是人格化的资本。他的灵魂就是资本的灵魂。而资本只有一种生活本能,这就是增殖自身,获取剩余价值,用自己的不变资本即生产资料吮吸尽可能多的剩余劳动。 掌声响了起来,先是杜怡一个人的,然后周围跟上来一些。能感觉的到,周围的掌声有些勉强,这或许是因为被列车的声音打扰了耳朵,或许是因为听不太懂朗读者的中式俄语发音。杜怡能听懂夏小松的发音,但也听不太懂声音中的术语。把《资本论》里最俏皮有趣的话拿出来,也不可能是一篇抒情散文。不过夏小松的样子有些抒情,他的神情暗淡,精神却饱满,像是进入了资本家反对者的角色。灯光将他的脸部和身体照射得半亮半淡,又似乎有了雕塑感。杜怡恨自己这时没有相机,不然哈哈,可以把他的模样定格存照,以做备案。
……(未完)
▲2020-3《十月》目录
中篇小说
空山/005 沈 念
流水/079 刘建东
紧急联络人/135 旧海棠
坐街/160 周云和
短篇小说
仙境/ 034 哲 贵
时间里被安排的一切/ 126 梁鸿鹰
五村民/103 魏思孝
散 文
《黍离》——它的作者,这伟大的正典诗人/068 李敬泽
作为风格的浪费/ 116 毛 尖
思想者说
边境上的托尔斯泰/045 张承志
小说新干线
万水之源/179 小 珂
希望与恐惧(创作谈)/205 小 珂
中国科协 中国作协主办
科技工作者纪事
光芒跃迁/207 汗 漫
诗 歌
(第九届“十月诗会”青年诗人作品选辑)
送信的人不会消失于地铁/221 陈巨飞
乡村慢/223 黄小培
斜坡与庄园/225 彭 杰
光荣路手记/227 林宗龙
泪水与硬火/229 谈 骁
月光匕首/231 艾 蔻
水声与拯救/233 周 鱼
田野与浪潮/235 李 琬
在轰隆的机器声中/237 刘 郎
平常的生活是长久的/239 陈洪英
艺 术
封 面 无知者(绢本设色) 曾志钦
封 二 猫(油画) 仲清华
封 三 山居(油画) 仲清华
封面设计 赵平宇
篇名题字 雁 西
▼悦-读
微信·专稿∣冯祉艾:天际中的尘埃——论石舒清小说《地动》中的历史隐痛与生命书写